
前不久,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上海市文明办联合评选出20位“上海好医生”,其中,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乐清北白象人高亮榜上有名。
神经重症患者手术难度大、死亡率高,是神经外科手术的难点。高亮却“在刀尖上跳舞,悬崖上漫步”,提出现代神经外科和重症医学(ICU)跨学科诊治神经重症疾病模式,以他为学科带头人的十院神经外科在复杂脑肿瘤、脑血管病、重症颅脑损伤等救治方面,形成了鲜明的临床特色。重型颅脑创伤手术死亡率常年控制在6-8%,远低于全球30%的平均数字。最新美国流行病学提示脑肿瘤手术死亡率为2.3%-2.6%,而高亮率领的团队则把这个数字控制在了1%以下,挽救了大量危重病人的生命。
矢志从医 炼成“华山派”神功
1971年出生的高亮是乐清北白象人。“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高亮笑着说,从医尽管很辛苦,但妙手回春,挽救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让他特别有幸福感和成就感。
在人的大脑里刀剪翻飞,治病救人,是一件既神奇又了不起的事。在浙江大学医学院本科实习期间,高亮对脑外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过拼搏努力,高亮考到中国脑外科发展最高水平代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神经外科硕博连读,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神经外科泰斗级前辈周良辅教授,2000年获神经外科医学博士学位。
“是华山医院培养了我,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高亮感激地说。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人才济济,高亮在这里扎根,快速成长成主刀,并能独当一面,成为医院青年骨干。
不轻言放弃 挑战死亡率难题
2005年春节,一场交通意外,把5岁的凯凯挤压在高速道旁的水渠边,高亮在医院见到他时,已深度昏迷,双瞳固定,戴着呼吸机,左侧颅脑开放性损伤,头皮被血性渗出液浸透,生命垂危。很多亲友劝孩子的父母放弃,再生一个,但他们坚持对孩子不离不弃,高亮也没有放弃,给予这个孩子精确到每个细节的精准治疗,度过78天的呼吸支持,35天的严重颅内感染,治疗80多天后,奇迹发生了,凯凯努力睁开了双眼。那一刻,高亮觉得不轻言放弃,对生命的坚守都有价值了。
有一次,高亮主刀的病人顺利下了手术台,但过了几天,病人却离世了。这让高亮受到深深的刺激。他发现,前期手术大获成功,病人暂时摆脱生命危险,但手术后的多脏器并发症却往往会要了他们的命。手术后的死亡率难题对他是个很大的挑战。
于是,高亮进行疯狂学习,学习呼吸机,学习营养支持,学习感染学,深入重症监护领域,还到香港、美国接受世界最先进的神经外科急救和重症监护治疗培训,逐渐形成了联合ICU、神经外科等共同推进脑部病人术后管理和康复的跨学科融合诊治思路,进行实践后,重型颅脑创伤手术死亡率降到了10%以内,远低于全球30%的平均数字,致残率也大大降低。
建重症联盟 共享医学技术成果
推广现代神经外科和重症监护治疗跨学科结合救治病人模式成了高亮的又一使命。
2014年初,他来到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后,出任神经外科主任的短短4年,神经外科扩大到四个病区,病床从40多张扩展到了130张,还常常一床难求。
他觉得拥有一个医术精湛的团队至关重要。于是,那一年,他推动建立脑胶质瘤多学科治疗协作组。那年下半年,他还组织起神经重症联盟,至今已有全国90多家医院加盟,乐清市人民医院也是其中之一,进行上下互动,医疗资源共享,相互对接信息,搭建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平台,促进ICU医生、神经外科医生医学技术水平提升,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提高。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