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乐清文明网 > 深度评论
草根英雄,大地的道德支撑
来源: 发表时间: 2018-09-26 16:51:00 编辑: 陈 晓松

  同样是懵懂的两岁女孩从高楼坠落,同样是楼下高高举起的手臂,同样欣喜的是女孩得救了,同样救人者手臂受强烈冲击骨折了……所不同的,时间从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转换到2018年8月13日15时许,地点从杭州市滨江区闻涛社区转换到乐清市柳市镇朝阳村锦阳路,救人者从吴菊萍转换成袁润生、丁纪彩等一群人。两幅动人心魄的画面,交相辉映,传递着一个动人的信号:浙江大地上,永远不乏最美的草根英雄。(综合9月23日浙江新闻客户端、今日本报二版等报道)

  正如当时吴菊萍的“最美妈妈”事迹,迅速借助媒体的力量从一群人向另一群人、从一个机构向另一个机构传播,到目前为止,浙江新闻客户端《乐清街头,女童5楼坠落众人伸手接!孩子获救两人骨折》报道已收获超过34万的点击量,见证着善行美德的力量。

  我们必须思考,这类的正能量报道早已耳熟能详,但时间地点人物的更换,为什么仍能像初次一样,强劲地冲击着我们的心灵?总能穿透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在万家欢度中秋佳节之时,还有什么文字,比这样的报道更能抚慰人们的心灵呢?一度让人不相信“还有好人”,也不敢轻易行善的社会,因此变得温暖明亮,爱意涌动。

  “我想,如果我不去救,一辈子都会后悔,就去了。以后我的家人也会遇到好心人吧。”主要救人者袁润生说的这句话,朴实无华,却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众多草根英雄的心声,对社会向善的渴望。如果说吴菊萍救人更接近本能,这次朝阳村的救人者事前似乎多了一点思考余地——去救高空坠落的女孩,自己有可能受强力冲击受伤致残;不救,似乎也不用承担法律道义的责任,但鲜活的生命快要湮灭,如果什么也不做,就看着她消失,那样会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受到良心的谴责。

  不忍之心,迅速化为壮举的动力——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原是一切真、善、美的根本。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就不会仅仅把爱心局限于自己,局限于家人,就能感受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遵从良知而行,世界就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无限的生机。从这个意义上说,救人者们既救了坠楼小女孩,也提升了自己的人性尊严。有人以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件容易的事,那是他不清楚不认识良心的强大作用。想想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最后的一句话吧:“我已经说了,我已经拯救了自己的灵魂!”伟大人物尚且注重内心,平头百姓顺从良心而行,岂能以等闲视之?

  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只为自己而活。农耕经济时代的人际关系比较单纯,也容易把握和界定。现在随着经济发展,人际关系复杂几乎成了人们的心病。单纯的助人为乐不具有社会价值的增值效应吗?社会建设可以脱离团结互助的精神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只不过需求更复杂更多元了。经济社会从经济效益出发衡量人际关系互利内涵,知识经济社会从“知识就是力量”来衡量人际关系互惠的内涵,但是像助人为乐、舍己救人这种美德,尊重生命,护佑生命,把生命提高到最有价值的地位,它永远高于一般的人伦法则。特别在道德趋低年代,我们常常担忧这种美德是否会消亡,是否需要打捞;每一次涉及道德底线的事件发生,总会掀起轩然大波。

  然而,透过众多草根英雄举动,我们完全可以充满信心。从吴菊萍到袁润生、丁纪彩,“最美现象”一再出现,一再激发社会向善力量,于个人而言,是对自身生命的备加珍惜,是对生活的信心;于整个社会而言,则有助于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改变社会群体的命运。从用爱托接生命的感动中,在素不相识的人们护佑生命的爱的接力中,我们再次感受着这种前行的力量。(乐清日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