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闲谭学者 】
地方文史专家:赵章盛、赵迪三、赵顺龙
【背景介绍 】
白石的三月初十,就是一幅活脱脱的清明上河图,在闹市的这几天里,是普通百姓购物的节日,就象是现在的淘宝一样,物品应有尽有,当然,这几天也是一个纷乱的江湖,各种大戏接连上演,街头杂耍尽出不穷,小偷们遇到了一年一遇的狂欢日。来,我们先听听几位先生说说白石闹市都有哪些紧俏货?
【地方文史专家们的讨论】
赵章盛:我们的三月初十,单单说卖的东西,迪三,你开始说到“三叔解灰推”啊、“打猪槽”啊,这种老的东西现在都已经不存在了,比如说猪槽就没人要了,因为现在猪不在猪槽里吃;磨没麦磨;捣臼没用,捣杵也没用了……其实都没用了,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陈旧的东西都没用了。
你说到这些货物,当年三月初十,我们运货过来卖。后来那几年食堂化以后,各个供销社都有任务,乐清供销社、柳市供销社、温州供销社,三月初十物资交流必须得把东西运到白石来,你亏本也得运过来。我记得大约三四十年以前,供销社有两台电视机运过来在白石卖,那时候大家都没看过电视机。在那个年代,买这些是需要有票的,是要分配的。于是这两个电视机运到白石后,彦权、炳权两个人,通过供销社的阿体开了后门买了台,放在下阮的山上,那时阿宏山岗上的房屋已经造好,就准备在那里放。这台电视机上面有个天线撑起,大小只有这么点大,“有点放出来了!有点放出来了!”那些老大娘、老大爷,统统来到山岗头上,到阿宏那座房屋去看。但电视机就是弄了很久还是放不出来,电视里的图案就好像经布一样,方格的布也有,条纹的布也有,都在抖,“有点来了有点来了!”“又没了又没了!”一直搞到夜里十一点多也没弄好。你说说看,那时候搞个电视机这么难弄,哪像现在的电视又高清又好。那时候买东西,要是说三月初十想在供销社里买点东西,但是不买票的,说的难听些,但是那个排队的情景都能打死人,毕竟当原初买东西都要票,不然买不到。不像现在,东西到处都有,琳琅满目。你看看,现在这么多的商品,当原初这些东西去哪里弄?
赵顺龙:这滩头也是当真闹热,我有天听个顺口溜,是给这个滩头卖的东西做了双拼,当真拼好,是这么说的——凳拼桌、鞋拼袜、田螺拼马蒌、捣杵拼捣臼,塔拼象、船拼桨、黄鱼拼水鲞、才女拼才郎、妖精拼鬼王,刺篷窠拼柴头桩。
赵章盛:你讲到我们那几年的唱口白,三月初十也有唱口白的。三月初十的游艺活动,例如作戏,温州金福连、大三庆等,那是解放前,解放后这些还是有存在的,都会拉过来。来到这边后,岐头祠堂、街口祠堂,这两个祠堂里都有唱戏,加上外面又有文艺活动,这样弄起来才闹热。
龙潭滩头会有做把戏的,现在的孩子都没有看过做把戏,当原初的王忠彪做把戏很有名,王忠彪的流星打得很好。不过说起王忠彪,这里面又有个故事了。据说王忠彪当时打流星被平阳的一个小和尚给拿住了,因为王忠彪做打流星时需要的场地比较大,但是人群看着看着就总想往里挤,就把场地变得越来越小,王忠彪就想把场地重新弄大起来,然于是他就把流星打到了人的面前再收回来,结果他把流星打到小和尚面前时,却被小和尚一把抓住,王忠彪怎么拉流星都拉不回来,脸都憋红了,最后小和尚一撒手,王东彪就一屁股摔地上了。这件事被别人说起来更加神乎其神,说小和尚通过流星绳发功,把王忠彪摔倒在地,其实是小和尚将手放开后,王忠彪因为惯性摔倒的,那时在马道滩,石卵很滑,可能就是他自己没站住摔到了。这些做把戏的人们都喜欢看,王忠彪、高虎彪,都是做把戏的,其他走江湖的也都是会武的,会武的名字都是带“彪”的。后来外地的人也有过来做把戏的,其中有几个功夫还很好,确实是有真功夫的。
【背景介绍 】
一个集市的形成,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在形成至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会沉淀下来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风俗文化,白石三月初十集市的风俗文化是什么呢?因为白石三面环山,河道四通八达,水上货运生意兴隆,因此当一些老辈的白石人说起三月初十的风俗时,一定会说到与“歌”有关的记忆。
【地方文史专家们的讨论】
赵顺龙:我是住在河边的,我觉得那些船划过时,那些山歌、田歌、渔歌,唱起来真好听。这些东西在过去的白石真是地方特色,你来说说看吧。
赵章盛:这手我确实也有点擅长,以前我们没事情的时候,划船、耘田时都唱田诗,我唱几句田诗给你们听听看,就唱几句《宁波叹》吧,“立春雨水正月天,弟兄商量去求财,本乡饥荒难赚吃,别乡离土出门台,爹娘父母来相送,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些都是以前夜里划船觉得想睡时就唱。
赵顺龙:这个是《宁波叹》,还有白石的地方特色的山歌。
赵章盛:山歌是很难唱,我们唱的都是土的东西,他们唱的《对鸟》那种山歌,已经唱到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了。我这种山歌是原汁原味的,我唱几句来给你们听听“哪里直出九个墩,哪里和尚来像狗一样憨,哪里尼姑寻老公,哪里的门牌挂出尽喜欢,哎……”
赵迪三:唱得好,那你就自唱自答吧,回答下你刚唱的那几个问题。
赵章盛:“沙岙直出九个墩,塔山上的和尚来就跟狗一样憨,瓜子堂的尼姑寻老公,九桃老老门牌挂出尽喜欢,尽喜欢……”。
赵迪三:这山歌有味道,经过盛兄的口舌唱出来,更加有味,雅俗共赏。
赵章盛:这东西是这样讲的,唱山歌是当原初赶牛时唱这些山歌,三月初十那会儿不瞒你说,我们这些赶牛的哪有功夫来挤集市,都偷偷在黄昏边的时候跑过来挤一挤。
【背景介绍 】
三月初十可谓包罗万象,但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也只是有数的几样东西。比如说,小偷,三月初十简直可以说是小偷们一个盛大的节日。在这一日,小偷们因为拥挤,可以把手肆无忌惮地伸进别人的口袋里,虽然这是一个不谐音,但在人们的记忆中,防备小偷也算是每个赶集人的一个自我保护意识。还有,三月初十的买卖,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特别是农产品交易,可以说是间接以货易货的买卖。
【地方文史专家们的讨论】
赵顺龙:说起这小偷,其实有些小偷也是有真功夫的。实际上小偷到一个地方,当原初也是有个规矩的,比如说你不是在这个地方做这个生意的,你在这个地方下手,当地的当然不乐意。说到这个行规,我们白石市上各和各业都有行规,这个行规你可能蛮内行的。
赵章盛:这个也算没内行,不过有些方面我确实也听过一点,而且有些我也经手干过。譬如我们卖水产品,卖水产品有水产品的“切”,卖牛有卖牛的“切”,闹公有闹公的“切”,就像你刚才讲的做贼的规矩,这等于是暗言暗语,暗地里说的。
譬如说卖牛,说十元是一撮,十一块是汪指,十三块是瓜田,九块一扎,七块一线,十五块三花,五块田问。他有个暗地里的手势,这样比划一下,就九块钱的意思,这样弄一下,是七块钱。卖牛的有的是在兑牛,比如说我的这头牛赶过去时,想两头牛调换,调换时我发现我的这头牛好一点,你这头牛差一点,那就我贴你20 元钱,你这头牛给我。当原初有句老话,你三调了之后,你只能拿条毛竹枝回家。跟内行人调换,他有个牙郎在旁边,他们腋下撞一撞就互通明白了,结果你把自己这头牛赶去,被他拉几下,推几下,就会被他们宰了。所以说兑换三次后,就只能拿着条毛竹枝回家了,所以说“行里有行规”。
【结语】
我们一直在闲谭白石三月初十闹市街上的事,四方来客把整个白石挤得水泄不通。那么,那三月初十期间,白石人家里是怎么样的呢?他们要准备些什么呢?因为那几天,亲戚朋友来赶集,中午一般就着落在白石的朋友或亲戚家里了。那几天,白石人家里门庭若市宾客盈门,那时候的物品不像现在这么丰富,所以他们要在一个星期甚至半个前就开始准备食材,以备在三月初十时,不会因为食材准备不足而对客人招待不周。根据我们这里乡风,客人去访亲探友时,也会带着伴手,在下期的《樟树下讲闲谭》之《白石三月初十》系列电视片中,我们听听白石人在三月初十那几天是怎么招待客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