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闲谭学者 】
艺堂书院文史专家:吴济川
地方文史专家:尚洪甫、赵顺龙
【背景介绍 】
这期节目我们继续闲聊清朝时我们乐清的书院。鹭山草堂在虹桥南阳北村,屏山脚下。现代学者、诗人吴鹭山先生少年时期就在鹭山草堂读书。鹭山草堂原名南阳草堂,为吴鹭山先生的父亲吴黎宾先生创办。吴黎宾先生是乐清名士,与当时的张云雷、朱镜宙、庄以临、黄式苏等名流都有交集。当时的西乡“三才子”之一的郑澹如先生受聘主讲南阳草堂家塾,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南阳草堂更名为鹭山草堂。南阳除了鹭山草堂外,还有一所书院非常有名气,接下来就听几位先生聊聊另所书院的旧事。
【地方文史专家们的讨论】
吴济川:虹桥南阳那边还有一个书院叫骊珠书院,这所书院在明代是算非常大的书院,,在明代的记载里,这所书院有八斋两堂,还有厢房。明代最早时期,这里叫读书楼,叫一韦轩。后来明代过去以后,没有其他记载,就是说这地方有一韦轩记,有一篇记,作为读书堂教书,也招收学生,是南阳一所家族书院。后来到清代时期道光年间,有四个姓钟的,大概是兄弟,把这个地方扩大起来,当时有八斋两堂,还有厢房,两辅厢房。后来请谁来教书呢?是林顶树。后来招生比较多,学生人数比较多,南阳整个地方上学的学生都来在这里读书,这已经是一个正式的书院了。取名叫骊珠书院,因为创办在骊河上,南阳这条河叫骊河,骊河这里河灯点起来,有一段是弯过来的,像是黑龙的眼珠,就叫做骊珠书院。后来1952年解放以后,这所书院改名叫南阳小学,后来听说又变成当时的乡政府,现在应该是基本坍塌了,不过最近一段时间听南阳人说,想把它重新建造。这个重新修建还是有意义的,这是明清代的建筑。
【背景介绍 】
距南阳不远的蒲岐镇,是一座以屯兵形成的古镇,一座以抗倭著名的军事重镇。蒲岐镇不仅将军林立,更是人文的渊薮之地,在明正德、嘉靖间,出现了侯廷训一门四进士的佳话,自明代以来,英才辈出,这不能不说与有五百多年办学历史的崇文书院有关,与崇文书院的流风遗泽有关。
【地方文史专家们的讨论】
吴济川:崇文书院创办于明永乐十九年,明代的产物,但明代的建筑、明代的传记基本上没记载,现在有记载的是清代的内容。崇文书院当时是乐清虹桥最大的书院,是虹桥方向的学府。位置是蒲岐东南的城脚下,所以这个在《蒲岐镇志》上也说是虹桥东南的城脚,就是当时的文昌阁。后来当时有一个大户把它建造起来,这户人家家境应该很富裕。虹桥整个附近的人都来这里读书,这个书院有两个内容,一个是蒙学,蒙学学生招收比较多,还有一个比较高档的教育,比如说去考进士的、考秀才的都来这里读书。当时这里有个叫张正普在这里当过山长,叶正阳也在这里当过山长。叶正阳说自己两代人都从这里读出来的,他的父亲也是在这里读出来的。这个崇文书院可能当时创办的比较早,是永乐十九年开始创办的,应该是延续的时间比较长。这点在蒲岐这个地方不容易,因为蒲岐靠海,明朝时期战争,抗倭嘛,抗倭这里是前线,再者说这里靠海,这书院能够长期保持下来不容易。到清代时期,战争过去以后,但风浪很大,所以崇文书院能够保存到后来也不容易。叶正阳在这里当山长的时候,那时候书院最鼎盛,当时崇文书院里到乐清考梅溪书院,有一年崇文书院考上二十几个人。这就好像我们现在考乐中一样,下面的学校到上面考,考到县城,所以说这所书院的质量比较高。崇文书院后来留下来有一篇记,这篇《崇文书院记》是记述了自嘉庆以来办学的状况。因为当时叶正阳、张正普还有一批名师在这里教书,所以这所书院的等级上、档次上、质量上都是比较好的一座书院。崇文书院其他记录保留也不多,基本上没有了,就连《蒲岐镇志》也只是记录位置,其他基本上也没有讲了。
【背景介绍 】
现在的学校新生上学第一起事就是注册领新书,但过去书院新生却无书可领,学生的课本都是自己的手抄本。到了清代时,印刷术已经发明,但为什么还要学生亲手抄书呢?其实抄书非常有好处,过去有一句话叫“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为单靠背诵,很难会记住,抄书一遍就容易记住了,所以过去读书的方法很有意思。那么,过去书院的教学都有哪些方法呢?
【地方文史专家们的讨论】
吴济川:老的梅溪书院里拿来有两个东西蛮有趣的。第一个,梅溪书院有一批去考进士的,有一批去考秀才、考举人的,上京求考的这一批人,也就是想走科举道路那批人,他的文章做的是这样,先抄一段,论语里先抄一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一断话抄下来,抄下来之后下面取一个名字,比如说取一个“三人行,必有师焉”,这个叫做什么呢,这个叫做猜题,下面是写自己对这句话的感受。实际上这个就是当时科举文的做法,八股做法,这些学生再给先生改。先生改呢,这叫起题,合起题,下面是阐述,阐述方面呢,老师也有个评在上面,老师说什么还缺,例如承转合不自然,这是一类文章。实际当时有一批几十篇是这种文章,这类文章在现在我们也读过《论语》后来说,他们那些文章水平是不高的,或者说很初级,考秀才是考不上的。还有一类文章是属于新式教育,做游记,这做游记有些都是三年级学生的游记,可见这里有水平高的学生,有考科举的学生,也有小学生。这些游记写的还比较好,虽然写的不长,一两百字,但这些小学生写的游记写得很好,很自然的。可见当时的梅溪书院有两种体系在。还有一种,学生写请假条,这个请假条怎么写呢?说今天下午是光电课,可见梅溪书院当时引进了西方新科学的内容。所以当时晚清时期梅溪书院教学体系非常复杂,有人去考科举,也有人去学新科学的内容。所以那批资料作为研究当时梅溪书院的教育,是有参考价值的,还能了解一下梅溪书院的学风。这批资料,虽然资料档次不是很高,但是作为研究基础教育到新教育传到我们这里,梅溪书院作为乐清最大的书院,研究新教育在乐清的传播成效有价值的。还有一个教师编的,这种编法不是自己这里的教师编的,是别的地方的编的,实际是教材的传抄,翻本过来的,这个翻本是适应科举教育的,可以说是科举的范本。这些资料可以说是当时乐清教材的使用情况。所以清代时我们乐清的教育很普及,但也很复杂。各种体制都有,书院有,按老的教法有,按科举的教法,按新的教法,各种中西文化大融合时期。像这些家族书院、祠堂书院,基本大部分还是属于启蒙认字教育,后来从这些家族学堂出来的学生应该也没有去考科举,去学新科学,最后应该就是去农村当秀才了。
尚洪甫:有个现象比较有意思,清代270余年的教育,清朝的教育比较普及,但这270余年,我们乐清通过科举走出的举人就只有几个,但是这样多的普及教育,培养了乐清一批诗人,说白了是培养了乐清清朝这一代人的小资情调,比如一种内敛性格,小资情调,写写诗、做做文、开一些沙龙做一些活动。那么科举的话指头也掐得着,清朝的举人也就几个。这个现象也是比较有意思,值得研究。
吴济川:这个和什么有关系呢?因为没上进心了,跟下面这批普及性的家族教育有关系,这批私塾的家族教育里出来的,作诗嘛,农村里常用字用用,一般农村的实用文他都会了。诗会作了,家产也有了,所以培养了一批有小资情调的文人。大动荡时期乐清真正能走出来的人不多,真能走出来的这批人需要通过大教育时期的洗礼。然而之前这批人还没走到那个位置,这个当然跟乐清当时的地方经济状况有关。
赵顺龙:所以说当时也有记载讽刺了这个事情,很有趣的,讽刺这种私塾教育,只教三百千千这些东西。
吴济川:所以当时实际能走出来的,比如黄式苏、朱镜宙,这些人实际上都是经过大教育的洗礼后,见过世面了,通过这种新教育、现代教育的洗礼以后,他们的眼界放开来了。而这批从家族里出来的人,也就是作作诗,有兴趣的话就组织一下沙龙。但是应该说乐清整体上的文化层次是不低的,在农村来说是不低的。
【结语】
乐清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重教兴帮的帮风如雁荡山水,源远流长,宋清以来乐清出现的书院不计其数,《樟树下讲闲谭》的“旧书院”系列电视片仅选其中极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