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芙蓉板凳龙。图片来源:芙蓉镇花村摄影
板凳龙制作。图片来源:芙蓉镇宣传办
摘要:舞板凳龙是一种舞龙活动,相传源于汉代,是由早期的‘舞龙求雨’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的,在江浙一带很盛行。活跃于乐清芙蓉山区的芙蓉板凳龙因其拦腰抱着舞蹈而独具特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被列入乐清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次吸引了中央电视台的目光。一再注入的文化和精神内涵使其散发更具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我们走进芙蓉,走近芙蓉板凳龙,了解板凳龙独特的艺术魅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芙蓉板凳龙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精神内涵 传承发扬
正文:在世界地质公园雁荡山山脚有个“花村”芙蓉,有座景色奇秀的大山———白龙山。传说中的白龙山有条呼风唤雨的白龙,千百年来,谁也没见过;倒是白龙山下的板凳龙,年复一年地在芙蓉山区滚舞。它舞出了数十代人的甘与苦,也舞出了山里汉子的威武和骄傲,这便是著名的芙蓉板凳龙。
在1993年11月8日,为庆祝乐清撤县设市,芙蓉人自发组织了舞板凳龙的“白龙队”,在庆典大会主会场和乐成的大街小巷整整舞了一天,所到之处,无不人山人海,欢呼鼎沸。1997年元宵节,在上海轻纺城经营的芙蓉老板蔡智平、张连松等人,自筹资金500万元,请来家乡名师,精心设计了一条长200余米,头高3.5米,浑身雕镂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板凳巨龙,并召集家乡上百精壮人马,在大上海呼啦啦掀起了一股“芙蓉龙”之风,在当地引起了轰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均做了报道,芙蓉板凳龙一时名闻天下,影响深远。
说起芙蓉板凳龙,芙蓉人往往满脸神气。 当然,芙蓉板凳龙并非与生俱来就是有名气的,它今天所以独步于乐清乃至温州的龙灯之林,主要是靠自身的特色与不断创新。2007年4月,芙蓉板凳龙作为原生态民间舞蹈成功入选《乐清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其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相关.
芙蓉板凳龙的由来:
关于芙蓉板凳龙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是土生土长的。芙蓉人崇尚孝文化,每年正月,林姓外甥一定要到蔡氏外婆娘舅家拜早年,民间称谓“林蔡祖婆亲”。 相传元末明初年间(1360年前后),芙蓉后垟林氏世祖迎娶蔡宅(今海口村)蔡氏女,其后每年元宵节前后,林姓甥辈爱去蔡宅娘舅家拜年,有时夜晚也成群结队地提着灯笼前往玩耍。芙蓉山路崎岖,大家一人提着一盏灯笼走在崎岖的山间小道,星星点点宛如游行于山林间的白龙。传至明末(1644年前),芙蓉后垟林氏九世祖林世明(世称林九太)异想天开,想方设法将零星的灯笼演变成以溪椤木制成的连贯的板凳上安装着灯笼的龙灯。夜晚,成串的龙灯游走起来,灯光闪烁跳跃,绚丽多姿,充满活力。于是,人们喜爱的“板凳龙灯”就这样诞生了,后垟也就成了人们所说的“老龙窝”。因芙蓉南边正是白龙山,山青水秀,受千年的龙文化影响,都说山中有白龙盘踞保一方水土平安,因而大家舞“板凳龙灯”以示吉庆、崇拜和敬畏,并一直流传至今,约有400年的历史。
第二种认为是传承创新,其根据来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芙蓉一带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旱,饥荒,万物枯萎,生灵干死,百姓备受煎熬。这事被一条海龙知晓,它不顾禁忌,跃出海面,降了一场大雨,于是大地万物复苏,百姓得到了解救。可海龙因此受到天庭惩罚,身体被剁成一段段,撒向人间。百姓忍着悲痛,把龙体放在一条条板凳上,并把它们连接起来,日夜奔走祈祷,希望它永远存活下来。后来人们称这条特殊的“龙”为“板凳龙”,而舞“板凳龙”这一习俗便在沿海地区流传开来 。芙蓉依山傍海,潮涨潮落,百姓生活与大海息息相关,自然便学习并沿袭了这种习俗。
根据民间走访查证,芙蓉人推崇板凳龙,一是受千年龙文化影响,是人们崇龙敬龙娱龙的一种表现形式,二是因为芙蓉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山洪泛滥,台风肆虐,又是永、乐、台、温古道,加上境南边有白龙山,大家为了祈祷神灵保佑,保佑一方水土平安,根据舞龙的习俗演变而来。当然,这也不排除地方文化对它的影响,芙蓉当地的男子汉崇尚力量,为了防身健体个个习武,他们性格豪爽、作风粗犷,大家觉得平常的舞板凳龙将板凳扛在肩膀,舞不出板凳龙的阳刚,而将板凳拦腰抱着奔走舞动,最能展现龙的雷厉风行、阳刚威猛;亦最能赢得芙蓉男子汉的勇猛、有力、体面和尊严。
芙蓉板凳龙的制作及组成:
芙蓉板凳龙由龙头、龙中段、龙身(连接的板凳)和龙尾巴四个部分组成。 龙头、龙中段和龙尾巴,它们的骨架均以竹篾编成。龙头最能体现板凳龙的精华,因而选材要求严格,做工精细,形大严威,栩栩如生,又要轻巧负一人臂力;龙中段造型逼真,如彩虹,形象鲜明巧妙,以红布匹与龙头连接;龙尾中空轻巧,形似“S”,需单人独立挥舞,自由方便。不管是龙头、龙中段还是龙尾, 体内都装有灯座,夜里点上蜡烛,它们会通体透明,显得十分漂亮。
制作龙身要简单得多。 龙身就是一条由许多条“短板凳”组接而成的“长板凳”。这些“短板凳”,选材于芙蓉溪边的溪椤木,经特殊加工制作,彩绘而成。板凳两端凿有榫孔,在当地,一条“短板凳”叫一档, 档与档相连时,就用活梢穿入那些榫孔,活梢装成之后是板凳龙的龙脚,拆开便是护身防体的短棍。一挡挡可自由增减,每条凳板前段固定安装一只灯笼。舞者侧身将板凳抵于腰胯抱紧进行活动,参与者非青壮年者莫属。
舞龙身的表演者拦腰端着板凳奔跑,“拉”、“盘 ”、“穿”、“撞”齐心协力地运动,旋转飞舞,从而使队形变出诸如老龙绕柱、打灯笼扎、盘荷花心、龙游大地等阵势。活动起来此起彼伏,猛烈激情,雷厉风行,流光溢彩,气氛热烈,一片欢腾。期间龙体休息时,由参龙先生进行参龙(即祭龙)唱辞,以求避邪纳福,百业兴旺。芙蓉人习惯上将舞板凳龙叫“划板凳龙”, 简称为“划龙”。
芙蓉板凳龙的文化精神内涵:
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传统“龙文化”的影响,多少年来,一直视龙为“神灵”的山里人,给板凳龙蒙上了种种封建迷信的色彩。那时“出龙”和“安龙”,必择“黄道吉日”,摆设香案,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舞龙时唱的参龙歌,大多是宣扬帝王将相、“三纲五常”、男尊女卑之类的唱词。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们给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娱乐活动,注入了许多新的文化内涵。如至今传唱不衰的“庆解放”等参龙词,不仅内容健康向上,且唱来娓娓动听:“一唱雄鸡天下白,二泪飞花庆解放,三座大山齐推倒,四海欢腾歌声扬……”
芙蓉舞板凳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是对神灵的崇拜。 因为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是农耕民族所崇拜的神灵。历史上各地都建有不少龙亭、龙王庙,在敬神、请神活动中,以滚龙灯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是相当普遍的。当地的老百姓想法很朴素:舞板凳龙时,大家只要看看龙,摸摸龙,拜拜龙,或听听龙词,给龙烧上几炷香,放上几串鞭炮,特别是能扯到几根龙须,那就能讨到吉利。
划龙,祈龙求雨。所谓求雨,就是向龙祈求降雨。 按照民间的传说,龙一般居住在两种地方,一是龙王庙,二是龙潭、龙洞。芙蓉没有正式的龙王庙,而龙潭、龙洞又都在偏僻山区,所以,当时人们求雨,就搬用“潭深就有龙”这句老话,把离芙蓉街不远的一个深潭——师姑潭看作龙潭,随即将香案郑重地摆在了它的岸边。求雨要举行隆重的祈祷仪式。而举行这种仪式有一套复杂的规矩。而祈祷仪式举行之后的接连几个晚上,要在求雨范围划龙,板凳龙所到之处,皆为一片锣鼓声、鞭炮声及大家无法听清楚的祈祷声。按往年规定, 板凳龙一定在正月初八“出龙”,十八“安龙”。舞龙前几天组织者先发放龙贴,没有接到龙贴的村庄龙划过时要熄灯。平常时节,板凳龙基本不出游,否则为大不敬,但祈龙求雨是为老百姓谋求福祉是例外。
民俗学家认为芙蓉板凳龙还是彰显力量的象征。
龙是自然力的象征,也是帝王皇权的象征,它常常以张牙舞爪、耀武扬威、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面目出现,使芸芸众生不得不敬而畏之。但新年舞龙,更多的是喜庆。清代《瓯江逸志》记浙江温州年俗,正月里耍龙灯,“竞制龙灯,极其精工。大龙灯一条,所费不下数十金。锣鼓喧阗,举国若狂”。 清代石方洛《龙灯》诗:“新年入,龙灯出。纸龙无数木龙一,木龙领袖主驱疫。蜿蜒玲珑八十节,节节有灯分五色,灯灯有人持其跋。群龙舞,一龙率,上下控纵不可测……”这首诗不仅描写了舞龙的火爆场面,也记录了有关民俗,如“龙髯可以当药石,丈夫争为妻孥撷”,就像春牛之土疗疾的俗信一样,龙灯龙须也被当做治病的宝物。自然,作为舞龙的一种特殊样式,板凳龙也肩负着“彰显力量”的使命。
首先,芙蓉人增加了板凳龙的龙身档数。按照外地的通例,一条板凳龙,其龙身只能限于36档。但芙蓉人不拘泥这一套,觉得龙身36档太短,运动起来气派、声势不够,他们索性放开,让大家自愿加盟,谁扛着 “短板凳”过来插一档,都欢迎。反正每只“短板凳”,两端都凿有榫孔,它们连结时很方便,只要在榫孔间插下活梢就行了。因此,芙蓉街出游的板凳龙,龙身总是显得特别长,常常达七八十档,有时竟超过100档,它前后拉开,逶迤一二百米,倘若在夜间滚动,它简直像涌动一条波涛翻滚、流光溢彩的河,其场面之壮观,气势之恢宏,是不消说的了! 其次,芙蓉人提高了运动强度。以往舞板凳龙,芙蓉人一般将重点放在户外的空旷场地上,大家绕着圈子,顺着来,倒着去,跑跑走走,一会儿将“龙”抱在怀里,扭来拐去的向前疯跑,变出种种阵势,一会儿将“龙”扛在肩上,慢慢向前走,以作休息。划板凳龙遇庙必拜,见柱必缠,特别是宗祠里头拥有众多的廊柱,划龙时,“龙”就在各廊柱间游动,成“S”型绕来缠去,龙板撞在廊柱上,会发出嘭嘭嘭的可怕声响。 由于“龙”在廊柱间绕来缠去,拉力强大无比,队伍中任何个人都无法改变它的走向,因而划龙者必须紧紧抱住“龙”而随队统一奔跑,否则就有可能被“龙”甩开以至重重跌倒在地;同时,由于“龙” 在廊柱间绕来缠去,逢柱必撞,因而划龙者在跑动中须臾不能掉以轻心,务必高度警惕,而每当遇上廊柱, 就要咬紧牙关,扎牢马步,弓紧腰,尽量让自己的身体远离廊柱,否则,缓了劲,或松了步,万一让“龙” 卷裹进去,撞在廊柱上,那就会出事!实际上,芙蓉每次划龙,总有一些人跌伤或被撞伤,他们当中既有划龙者,也有观众。因此,将划龙的重点放在祠堂庙宇,让“龙”频频地在祠堂庙宇的廊柱间绕来缠去,这就大大提高了划龙的运动强度,使得这项运动更富刺激性。当然,这对划龙者的体力和心理都是一种考验。但这恰恰是划龙运动所需要的,也是划龙运动区别于其他运动的魅力所在。
什么叫刺激?有危险,这才叫刺激。 什么叫勇敢?明知有危险,偏偏冲着它上,这才叫勇敢。什么叫男子汉大丈夫?不怕一切,敢于冒险,这才 叫男子汉大丈夫。也恰恰因为如此,芙蓉板凳龙每次出游,划的人总是故意地一次又一次地在廊柱间滚动,以此决出雌雄——看谁中途当逃兵,看谁坚持到最后,而谁中途当逃兵,谁就是狗熊,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英雄。于是乎,划龙现场,锣鼓喧天,尘土飞扬,呐喊声、鞭炮声、龙板撞击廊柱发出的嘭嘭声不绝 于耳,其场面之紧张、激烈,令人惊心动魄!
总之,芙蓉板凳龙其实是一种相传已久的原始民间舞蹈,现在的舞龙在继承原有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淡化了迷信色彩,更着重于对传统文化和道德、礼仪的宣传发扬,更加增进人们的相互交流,促进社会凝聚力和和谐性。
芙蓉板凳龙的传承与发扬:
如今,逢年过节,芙蓉仍流行划板凳龙。不过,它已蜕变为一项独立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其娱乐功能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单纯化,从它身上很难再找到封建迷信的印记。在新旧世纪交替之时,芙蓉镇人民政府更使出硬招,组建了一支以芙蓉板凳龙为班底的白龙队。这支龙队以弘扬乐清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打造芙蓉两个文明形象为己任,开展了一系列表演、交流、竞赛活动,它已被乐清市人民政府列入传统文化保护名单 ,每逢市里或本镇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它几乎都被邀请参与。这自然是芙蓉板凳龙的光荣,也是芙蓉人民的光荣。
芙蓉板凳龙今天已成为芙蓉乃至乐清、温州的一个民间传统文化品牌,它的名声将越来越大,的的确确,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芙蓉板凳龙在宗祠的廊柱间绕来缠去,那是何等的刺激和壮烈啊!是真正显示出力量美的原生态舞蹈。不错,民间传统文化应该推陈出新,但如果因为创新而过多地丢掉传统,那就舍本逐末,失去了创新的意义,为此我们更应传承和发扬芙蓉板凳龙文化精神内涵。 如今芙蓉板凳龙已被列入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这样一笔民间文化艺术,让我们用心传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创新,代代相传。培养我们对传统对历史的认同感和认知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作者:浙江省乐清市芙蓉镇文化站 谢素华 )
附件: